成都河流图成都地图全图最新版

成都的城市历史2023-11-25Aix XinLe

  从宝墩文化起,成都的历史有4500年;从金沙文化起,成都的历史有3000年;从秦国筑城起,成都的历史有2300年

成都河流图成都地图全图最新版

  从宝墩文化起,成都的历史有4500年;从金沙文化起,成都的历史有3000年;从秦国筑城起,成都的历史有2300年。公元311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后来李冰又开凿郫江、外江流经成都,形成“两江珥市”的格局。此后两千年,成都的城市名称从未改变,成都的城市中心从未改变。

  成都地处东亚内陆,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侧,西侧为龙门山脉,东侧为龙泉山丘陵。岷江自都江堰出西川,分流为多条穿行于成都平原的河流,最后又于新津一带重新汇聚于锦江。成都这座城市就建设于这山脉之中河流之间的平原地带。

  秦汉时期的成都城邑建筑,是经济、、文化的结合体,是新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交融点。与成都地区先秦时期的城邑相比,与同期西南边疆民族的城邑相比,秦人巴蜀后远蜀汉时期,成都城邑(包括成都地区的县一级城邑)在建设方面,主要有四个较重要的时期:1、秦人蜀早期,陈壮初筑成都大城,张若筑少城和维修大城;2、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形成“二江市”的格局;3、武帝时期,大扩成都城,新城多达18座城门,为成都城在西汉时期发展为全国第二大城邑奠定了基础。4、蜀汉时期,诸葛亮“营南北郊于成都”。

  “西南夷”文化系统中的“城”,与中原文化有一定差异。先秦时期,巴蜀城邑已普遍采用土筑城墙。如广汉三星堆、青城山下的芒城等。为适应巴蜀潮湿、多雨、洪水凶猛等气候,这些土墙既宽且厚,且主要为夯筑,个别重要地段也用土砖坏。也有的城邑利用江河山形为墙,或用木栅荆棘围拦一面两面。当时的成都城究竟什么形制,尚不得而知。

  秦入巴蜀后,很快款起了第一次筑城。据史料线索,秦初筑成都城时,采用了关中的版筑法,按关中城墙规格在许多城邑新筑土墙。这些土墙一般较薄,没过几年便在洪水暴雨冲袭下塔塌了。

  古籍记载,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张仪与张若第一次修筑成都城。新筑的成都城城墙,绕城一周共12里,城墙高7丈,郫城城墙高6丈,临邛城城墙高5丈。城墙下部为仓库,上面皆建有房屋、城楼、射箭栏等。成都县衙本来在赤里街,张若将其迁徒到少城内。大城内修建了郡府衙门及大量其他的衙门,专门设置了盐、铁官衙,任命了这些衙门的长官和丞。又修整里阓,市张列肆。整个城池的规划,都是仿咸阳规制。即城形大体为长方形,城内布局具有明显的、较封闭的里坊制特征。这也是当时关中、中原等地城市的共同特征。

  李冰执蜀期间(约前277年~约前238年之前),大兴水利,大搞建设,除创建都江堰外,直接涉及成都城郊的建设项目有:疏通成都“二江”、建““七桥”,开石犀溪,把成都“市”南移于郊外“二江”之间及检江南岸,形成了成都城600余年“二江耳市”的布局。

  “二江”是流经成都的两条大动脉,“二江”抱城格局的基本形成,主要在李冰时期。司马迁说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后,接着说:“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此后,汉晋文献,屋有记载。

  “二江”何指,流经哪些地区?历来争论不休。究其根源,河床本身有变迁,存在异河同名、一河多名的现象,文献记载中也存在着魏晋之前的过简,魏晋之后的多误,把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河渠名称彼此张冠李戴等因素。据笔者结合文献及地图比对郫江轨迹近今成都摸底河,检江轨迹近成都清水河。

  “穿二江”的“穿”,在巴蜀方言中,有三层意义:(1)“疏淘”即修治,“岁暮水落,筑堤雍水上流,春正月则溶治,谓之“穿淘’”①;(2)贯穿、沟通;(3)开凿。

  李冰“穿二江”是都江堰整体工程的一部分。在都江堰的整体功能中,“二江”主要是担负成都平原的水运交通、民众生活和工业用水、农田灌溉等功能如果不治理“二江”,古代都江堰的灌溉、运输功能则基本上不能发挥。

  李冰“穿石犀溪”,是“穿二江成都之中”最重要的工程,即开凿一条新的人工河,贯穿、沟通“二江”。特别是从其位于“成都之中”的地理位置看,司马迁说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似主指此开石犀溪工程。

  “西南石牛门曰市桥……桥下谓之石犀渊,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压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日犀牛里,后转石犀二头,一头在府市市桥门;一头沉之于渊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江水注》

  “二江”绕成都西、南行,隔开了成都市区与西、南方向的交通。修桥通路是“穿二江”后的必然步骤。常说: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李冰之前,成都西、南边已有江水存在。有江,就一定有桥,“七桥”并非全属新造。长老所传“李冰造七桥”,包括新建部分桥梁及改造部分旧桥梁。在李冰建桥后,成都城外“二江”上共有七桥。“七桥”名称多异,古籍记载不一,现择较早古籍所载对应今大致位置以作说明(由北至南):

  笮桥:从地理条件看,此地可以架木桥或石桥,但李冰时或将架桥任务分派给当地夷人,让其自建,并本着尊重民族文化的观点出发,同意他们建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索桥。此桥同时又是一道景观、一个文化符号,一直为后世所承。

  万里桥:万里桥位置约在今成都市南门大桥(俗称老南门大桥),李冰创建后,三国时诸葛亮又赋予它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都江堰水系中最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桥之一。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该桥由此而得名。

  李冰之后,至西汉早期,在长达约100年内,成都城总的说来变化不大,基本维持着李冰时期的旧貌。景帝末年(公元前142年前后),文翁为蜀郡守期间,在全国首先创办郡学。当时成都城内已甚为拥挤,便在城外“二江”之间的“成都市”内东部划了一块地出来,新修了一所较大的官办学堂,即文翁石室,今成都石室中学所在地。

  武帝时期,以成都为中心,开发西南夷。大量官史、军队来到成都。旧成都城已不适宜需要。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下令重筑成都城。重筑之城,将秦时小城、大城全部包括在内,又主要向北、向东拓扩。所谓“都门二九,四百余闾。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

  “九桥带其流”,成都城在李冰时期“七桥”的基础上,又有增加。其中之一为成都城北郊的升仙桥(今驷马桥一带),另一桥待考。

  经此次重筑后,成都城发展极快。西汉中期,成都县有人口76256户,仅次于首都长安80800户,跃升为全国第二大城邑。

  武帝筑成都城后,至蜀汉灭亡(263年),除东汉晚期修建益州府后改建为蜀汉宫城,在城北局部略有变化外,成都城在这378年间变化不大。扬雄《蜀都赋》所描写的,既是武帝新筑成都城的面貌,也是西汉晚期成都城的实况。

  在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有马车和骑马随从在木桥上奔驰的画面。随着马车的使用和普及,对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较宽阔平坦的道路取代了过去那种狭窄而凹凸不平的小道。秦至蜀汉的579年间,成都城内及对外交通干道都进行了改造,多数可通大车。

  东汉楼房模型(又称陶楼,多用作明器),成都地区出土甚多,它们应是当时成都建筑的写照。房屋模型,平房,或有围墙成都河流图。有2~4层楼者,房中往往有人物、家具,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情景。我们可以从陶楼模型得知成都地图全图最新版,当时的建筑已具备斗拱、瓦当等建筑构造,具有非常高的建筑史文献价值。

  章武二年,刘备自猇亭之战大败后,还驻永安。不久即生病,最初只是拉痢,后来又染上他病,刘备开始感到“殆不自济”(出自《书信鉴赏·家书·遗诏敕刘禅》,以为自认恐怕无救了),开始准备后事。冬十月,昭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其具体内容,语焉不详。

  当时,诸葛亮在成都主持工作,一般事务性工作,不需刘备亲自下旨,诸葛亮自会处理。再者,君臣异地,当时往来的书信、旨意甚多。一般的书信、圣旨,史书多不载。此事专门载入《先主传》,说明陈寿认为此事重要。这表明,此“营南北郊”,必是猇亭大战之后必须赶快做的大事。结合成都南北郊有关三国遗迹看,具体应包括四项工程:北郊两项,即蜀宫扩建工程和九里堤水利工程;南郊两项,修建惠陵和修建原庙。

  刘备初即位时,应是利用原益州府的街门及其建筑为蜀宫。该建筑不符合汉制中皇宫规范,必须改建。刘备即位后即忙于伐吴,时间上、精力上、经济上都顾不过来。但他一直把此事放在心上,在自感“殆不自济”的最后时刻,仍下绍要诸葛亮抓紧办理。一个“郊”字揭示出了蜀汉宫城在成都城的位置和与成都城的关系。

  诸葛亮改建后的蜀汉宫城,在当时成都城外西北一隅。故刘备将其列人“营南北郊于成都”的工程之一。其南面与成都城连为一体,借成都城的北墙为宫城南墙,借成都城的北门为宫城南门,与成都城保持着可分可合的关系。它向北有所拓展,至武担山南。另外,宫城还有水道可通。既可视其为成都城中之城,也可视为城外之城。

  九里堤地处今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九里堤。原堤位于郫江东岸成都地图全图最新版,东起现北校场附近,西至九里桥,全长十余里,历史上曾号称九里长虹。此地水利工程当肇始于李冰时期,两汉时期一直使用。诸葛亮当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重建。目的之一,九里堤之地,“其地洼下,水势易超”,内江洪水,每夏冲堤、溃堤之事亦在所难免。在此筑堤,防洪、护堤、护岸,改造景观,乃势之必然。目的之二,更为重要的是,为漂运修建宫城所需木料等,要大规模维修这里已年久失修的打捞木材的码头。

  汉制:皇帝即位次年预作寿陵,将作大匠负责营建陵地;陵地用地7颂,其中陵墓用地1颐。陵深13丈,堂坛高3丈,陵高12丈。蜀汉全面继承汉制,在陵制方面自不会例外成都河流图。蜀汉在章武二年开始预作先主刘备的寿陵。史载刘备的甘皇后早年死后葬在南郡;刘备称帝后,攻打东吴前,曾令人将其迁葬入蜀。迁葬到什么地方?只能是为刘备预作的寿陵。可见刘备寿陵,早在攻打东吴前便已有考虑。

  惠陵的具体位置由诸葛亮亲自选定。汉制,丞相亲自主持营建帝陵。凡帝陵的营建,首先严格选址、规划、设计,方可动工。营建皇陵,国之大事,必由诸葛丞相挂帅无疑。其选址定位、规划布局等大原则,必由诸葛亮总其事,施工过程中他还多次亲临现场。

  把惠陵的具体位置选在成都近郊,也是汉制的规定。西汉、东汉帝陵均在其都城附近,无一例外。刘备葬于成都附近,是其继承汉制的必然结果。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在蜀汉宫城正南面。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以南”即帝位。当时蜀汉宫城位于成都大城、少城之间的北边,即今北校场至八宝街一带。武担山与惠陵,正好在南北一条直线上。惠陵位于蜀汉宫城的正南。在传统的方位观念中,南方与五色(黄青白赤黑)中的赤色、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火为相类似的概念。早在远古蜀王开明氏时期,蜀人便有了以南方为尊、为吉利的观念。蜀人的这种观念后来又被中原接受。汉武帝独尊儒术,曾下大力统一文化、思想中的若干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以南方为尊。惠陵位于蜀汉宫城正南面正是这种理论的典型体现。它含有借此风水宝地为蜀汉政权带来吉祥好运之意。

  汉昭烈庙的性质即为正庙外另立的、后修的宗庙。刘备在章武元年(221年)四月称帝的同时“置百官,立宗庙,祭高皇帝以下”。可见蜀汉确实是在建陵前先立有宗庙,惠陵旁之庙属原庙。这庙就是汉昭烈庙。蜀汉国号“汉”,刘备死后溢“昭烈皇帝”,故“汉昭烈庙”应为此原庙的正称。

  今武侯祠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

  从先秦张仪入蜀开始,成都从一个多民族聚集的聚落正式成为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池;在秦汉时期因其地理及水利优势成为重要的战略后方;三国时期更因蜀汉都城的缘故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三国文化给成都这座城市赋予了新的文化色彩,至今依旧是成都的一张重要名片。

成都人文成都河流图成都地图全图最新版

2023-11-25Aix XinLe0

成都河流图成都地图全图最新版  从宝墩文化起,成都的历史有4500年;从金沙文化起,成都的历史有3000年;从秦国筑城起,成都的历史有2300年…

成都经济成都经济特色成都经济在全国排名成都高新区发展历程成都六大支柱

2023-11-25Aix XinLe0

成都经济特色成都经济在全国排名成都高新区发展历程成都六大支柱产业  中新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称,儿童时期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成都经济特色成都六大支柱产业,呈现出与智力测试(IQ,也称智商)分数及脑发育程度的相关关系成都高新区发展历程…

成都经济成都富士康最新现状成都住建局信息平台

2023-11-25Aix XinLe0

成都富士康最新现状成都住建局信息平台  等16个二级指标的城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区创新环境成都富士康最新现状、服务成都住建局信息平台、主体、成效等城区创新要素进行系统评估,开展了全面分析成都住建局信息平台…

成都经济成都各个区经济排名成都发展迅速的原因社会经济概况怎么写

2023-11-25Aix XinLe0

成都各个区经济排名成都发展迅速的原因社会经济概况怎么写  据商报红星新闻报道,近日,财新智库和BBD联合发布《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7月数据…

成都经济成都地铁发展历程中国七大经济区

2023-11-25Aix XinLe0

成都地铁发展历程中国七大经济区  2022年我国经济十强省份为广东、江苏成都地铁发展历程、山东成都地铁发展历程、浙江、河南中国七大经济区、四川、福建、湖北、湖南与安徽…